4年前,当百度打着Apollo名号,发布自动驾驶平台时,寓意很明确:像Apollo登月那样,推动自动驾驶落地。当时,百度已经摸索了4年,技术演进到了第三代。
真实的Apollo计划,从1961年启动,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迈出“一小步”,耗时8年。百度从2013年投身自动驾驶,到今年,正好也是8年。
6月17日,在北京亦庄的 Apollo Park 园区内,百度发布了最新的第五代无人驾驶 Robotaxi — Apollo Moon。寓意同样很明确:“登月”大计,在此一举。
美好的寓意,还有原版Apollo“8年功成”的玄学加持,气氛已经拉满。其余的,得看Apollo Moon和百度的造化.
01Apollo Moon的实力
官方将Apollo Moon的实力概括在一组数字中:能力超上代10倍、送达成功率99.99%、48万成本价格、硬件可靠性20000小时以上、5年以上整车运营周期。
业内共识,自动驾驶落地有三大障碍:技术、成本和法规。法规主要靠政府和行业机构忙活,企业能发力的,主要在技术和成本。
Apollo Moon这组账面数字,瞄准的正是这两点。
技术层面,比起正在试运营的第四代产品,Apollo Moon的感知硬件大体相仿,禾赛的激光雷达(2个)已是标配,摄像头数量增加,分辨率、帧率提升,但整体来说,较为克制。自动驾驶到今天,已经过了堆硬件的阶段,够用就好。
官方称能力超上代10倍,有点含糊,主要应该指算力、算法以及系统整体效率。800TOPS的平台算力,非常强悍(比这高的,也就号称芯片算力要突破1000TOPS的蔚来ET7和智己L7了);算法和系统效率的优化,不言自明,搞了快两年的开放道路测试,超过120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价值都在这里了。
为了强化记忆,官方甩出4个9(99.99%),强调Apollo Moon在真实场景中,万只有一失,绝对真把式。但测试条件和统计方式不详,暂时不好评价。
比起技术,这次百度更乐于谈成本。不仅大方亮出Apollo Moon 48万成本价,顺带曝出行业Robotaxi平均成本大约是三倍。这招杀伤力挺大,既给自己造势,又露了同行的底。以后谁再喊Robotaxi落地有望,免不了要在成本问题上有个交代。
按百度的计算,48万成本,运营5年,每个月成本8000元左右,差不多是一线城市B2C网约车的人员成本。结论就是,Apollo Moon已经摸到了网约车的成本门槛。不过,如果算上安全员的工资,还是得高出一截。
谈成本不能不考虑可靠性。Apollo平台前三代Robotaxi,都是现成产品加装自动驾驶硬件,长的很怪胎,失效率也高。第四代和红旗合作,前装量产,可靠性开始有谱。到了和极狐合作的Apollo Moon,硬件可靠性据称超20000小时,运营5年无忧。
02“登月”之难
显然,在Apollo Moon上,百度的策略有了变化,不再单纯强调自家Robotaxi的“好”,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外界,Robotaxi可以不再受困于“好”和“贵”间的互搏,可以大规模落地。
按照Apollo早前规划,2023 年要把Robotaxi发展到30 个城市,拥有3000辆车和300 万注册用户,局部跑通商业化。
目前,测试车队规模500辆,翻六番的希望,多半要寄托在Apollo Moon身上。为此,官方设定了激进的迭代目标:两年产品换代,能力提升十倍,成本降低一半。
技术迭代和成本压缩,做到不难,即便不是“十倍”和“一半”。同样地,有决心也有能力持续烧钱,Robotaxi车队扩充到3000辆,也不是难事。
问题在于,即便一切如愿,百度Apollo也未必能成功“登月”。
此前,走的最远的Waymo,已经通过近三年的试运营,坐实了Robotaxi体验不佳、接受度低,以及最重要地,不够安全(尤其容易被追尾)的问题。
Apollo测试车队去年的运营报告倒是喜人:服务21万人次,单城日订单峰值2703单,整体用户满意度超过95%。但显然,结果得打折看。一来试运营的场景限定,二来以年轻人尝鲜居多。比如,在北京,最受欢迎的线路是在两个地铁站之间。上班族和学生党摸鱼来体验一下,完事坐地铁回去,和真实场景没太大关系。
新鲜劲过了,接受度和满意度能保住几成,没把握。真实场景下,把安全交给机器,终究需要勇气。这份勇气,把当前的技术路径逼到极限,也给不了。毕竟,再先进的算法,穷尽不了所有小概率场景。机器决策,也具备不了人的想象力。
Apollo Moon 99.99%的送达率即便是真,但安全只有0和1的差别,0.01%的或然率,也能阻挡Robotaxi临门一脚。至于5G云代价、V2X这些防失效手段,兜底可以,但处理不了电光火石间的安全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极限暂时无法逾越,法规的落地,暂时也是没谱。别看各地争着建无人驾驶示范区,忙着发测试牌照,那叫抢抓发展机遇。真要立规矩,放Robotaxi大规模落地,那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没有时间表。
03百度的焦虑
这种情况下,自动驾驶的竞赛,短期内,比谁能干,长期看,还是比谁耐磨。
问题是,百度可能磨不起了。研究自动驾驶8年,推出Apollo4年,数百亿投资,150多家合作伙伴,近3000件自动驾驶专利,至今没什么像样的收成。更要命的,看不到可预期的收成,到底在哪里。
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落地的终极图景,当然很美好,但像Apollo登月一样,耗时耗力,还要看机缘。
原本,百度推出Apollo开放平台,想多招揽车企和供应商入伙,使用自家解决方案,收入起码能部分供养自动驾驶项目。但事关未来话语权,车企们纷纷打起太极,一面对Apollo笑脸相迎,拣些无关大局的项目合作,转头就继续用Tier 1的成熟L2,有实力的,都自己搞自动驾驶去了。
无奈之下,百度拉上吉利,组建集度,下场造车,给Apollo落地增加些筹码。Q1财报发布后,李彦宏在全员信中明确,Apollo商业化要“三条腿走路”:给主机厂提供解决方案,自己造车以及共享无人车Robotaxi。
不过,明白人都明白,后两项短期内没什么盈利前景,只能秀秀实力,帮Apollo解决方案在主机厂那头打开销路。
将Apollo业务分拆出去,独立融资,或许能一定程度缓解百度的焦虑。
好巧不巧,Apollo Moon发布同时,大洋彼岸,近来人事动荡的Waymo,宣布融得25亿美元,加上去年的32.5亿,累计从外部融资57.5亿,极大缓解了母公司Alphabet的供养压力。
几乎同时,通用旗下Cruise也宣布,获得通用金融提供的50亿信贷,用来量产无人驾驶车辆Origin。早前,Cruise已经从软银、沃尔玛这些外部投资者手里,拿到了超过100亿美元,粮草充足。
眼看自动驾驶投资回温,国内外同行纷纷补血,百度不可能没有想法。之所以迟迟未动,一来不愿让寄托自家希望的孩子,去吃“百家饭”;二来外部对Apollo的估值,可能一直没达到百度的预期。
瑞银去年12月对Apollo估值100亿美元。作为比较,Waymo虽然比巅峰时跌掉大半,还有300亿,Cruise同样300亿。定位头部阵营的Apollo,显然不会满意。或许,在今年的连番动作之后,资本市场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原版Apollo登月计划中,Apollo 1号毁于火灾,Apollo 7号之前,都在绕地球轨道做无人测试,Apollo 8号首次进入月球轨道,Apollo 9号和10号绕月测试,最后才有Apollo 11号的历史一刻。
百度的Apollo,显然禁不起这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