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销量增长与长安汽车加大产品投放力度,提高了市场关注度和产品竞争力有关。
近日,长安汽车正式对外公布最新销售数据。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7月,长安汽车单月整体销售164931辆,以38.5%的同比增长表现,延续了上半年的上升势头。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7月销量达到123548辆,同比增长达49.9%。
从数据上看,今年7月中国品牌的销量第一非长安汽车莫属。经历了7月销量增长后,长安汽车今年累计销量已达995923辆,并实现了6.0%同比增长。
在乘用车市场,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7月销售82860辆,56.4%的同比增长表现十分抢眼。这其中,搭载长安蓝鲸发动机的“蓝鲸家族”系列车型延续了冠军表现,7月单月销量再度突破70000辆。
其中, A+级SUV“明日座驾”长安CS75 PLUS在7月售出15095辆,在CS75 PLUS的助推下,长安CS75系列7月销售21358辆,交出了环比1.4%、同比95%的同环比双增表现,连续四个月单月销售突破2万辆大关,向紧凑型SUV领导者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长安逸动系列7月以环比2.7%、同比69.6%的同环比双增表现,售出18735辆,迎来今年月度销量新高。这其中,3月上市的长安逸动PLUS连续四个月环比增长,销量持续走高,在7月交出了16670辆、环比增长3.9%的销售成绩。在长安逸动系列的推动下,长安轿车板块持续发力,企业轿车与SUV“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越发稳健。
首款高端产品UNI-T持续热销,在7月交出了10081辆、环比增长36%的销售成绩。自6月21日上市以来,长安UNI-T凭借“新科技智慧美学”设计语言、未来交互设计、蓝鲸NE发动机的高效动力、全副武装的安全系统及智能健康管理体系,得到了用户的热捧,其累计订单已突破2万辆,成功开启了长安高端新序列产品新篇章。
在自主乘用板块销量大幅增长的同时,7月长安汽车各业务单元均实现了销量增长。自主板块,同比增长2.2%的第二乘用品牌欧尚7月销售9993辆。商用车市场,7月长安凯程迎来了高达46.6%的同比增长,交出了26069辆的销售数据,连续5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大关。
而在合资板块,长安福特在7月销售21726辆、同比增长20.2%后,今年累计销量已达119174辆,同比增长27.8%。长安马自达7月同样迎来了3.1%的增长,交出了11920辆的销售成绩。随着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连续4个月销量同比增长,1——7月长安系合资品牌汽车实现了8.2%的同比增长,以243174辆的累计销量,进一步夯实了长安汽车“自主与合资并重”战略。
市场一直不看好长福的复苏,但其改善却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同时在销量仍然低迷的情况下,福特的成本管理值得称赞,预计在阶段性品牌口碑稳定后,长安福特下一步将回到销量攻坚阶段,届时销量和业绩弹性将凸显。
长安汽车7月的销量增长表现,进一步展现了长安汽车的品牌实力与产品竞争力,这背后,是长安汽车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后,在经营品牌、经营用户、效率提升、智能化、新能源等领域转型升级成果所赋予的发展新动能。
随着企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速,据了解,9月,长安CS75 PLUS 2021款将迎来上市,这款智能、造型、品质舒适方面全面升级的明日座驾,将与CS55 PLUS蓝鲸版、锐程CC蓝鲸版等新车型,加快推动长安汽车品牌升级。届时,长安汽车的销量无疑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回顾2019年,长安汽车推出包括CS35 PLUS、CS55 PLUS和CS75 PLUS多款CS系列车型,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逸动PLUS、CS55纯电版、奔奔E-Star以及高端产品系列的首款车型UNI-T。目前,长安汽车产品系列已经形成“CS家族、逸动系列、引力系列”等三大系列。
可以说,销量增长与长安汽车加大产品投放力度,提高了市场关注度和产品竞争力有关。2020年,长安汽车的经营目标是力争实现汽车产销超191万辆,相比2019年销量增加8%。截止7月底,长安汽车已经完成年目标52%。距离2020年结束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要完成这样的年度目标还要有压力的。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长安汽车的销量进入上升通道,依然难掩其经营亏损的现实。去年以来,长安汽车运作不断,先后引入战略投资者、出售标致雪铁龙股权、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并抛出60亿元募资计划以期推动业绩反转。
按计划,该60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用于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调整升级项目,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H系列五期、NE1系列一期发动机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碰撞试验室能力升级建设项目,CD569生产线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众所周知,长安汽车每年以长安汽车持续将每年销售收入5%投入到研发当中,围绕着智能化领域,持续加强对软件能力的建设。包括合资公司盈利能力减弱,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尽管今年累计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增长,但亏损依旧是长安汽车经营的“主旋律”。
这也就意味着,长安汽车背负着比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更重的包袱。与此同时,合资品牌产品不断下探,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逐步缩窄,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逐步退坡,汽车行业优胜劣汰急剧加速。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汽车将如何扭亏为盈?一切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