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出行产业正处于一场剧变之中,几乎每一年都有跨越式的前进。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比突破10%,激光雷达首次搭载于量产车型,Robotaxi场景化落地运营正式开启,各大车企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
时间走进2022年,汽车出行产业还将迎来哪些新的变革?行业的风向又将往哪里吹?谁又是最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掌上明珠?
亿欧汽车特别推出《壬寅·加速——汽车出行产业2022年发展趋势洞察》专题,寻找2022年汽车产业投资趋势、细分市场走向、产品发展走势,供业内人士参考。
本文为专题系列文章第四篇——《中国车企2022年发展目标洞察》。
三家国有车企:一汽大步向前,东风更大胆一点
作为三家国资委控股的车企,一汽、长安与东风已成长为中国车市的中流砥柱。
2021年,三家销量总和超过900万辆,自主品牌均实现了销量上扬,并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作出了布局筹划。
1月18日,一汽集团透露,2021年销售整车350万辆,营业收入7070亿元,同比增长1.4%,研发总投入214.2亿元,同比增长3.9%,占营收比重达3%。
作为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随着中国车市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营收进一步实现增长。在科技创新主导汽车产业的当下,一汽加大了研发投入,为车企的转型升级换挡加速。
一汽自主品牌红旗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50.1%,过去四年,一汽红旗品牌从年销4700多辆到年销30万辆,已经实现了63倍的增长。
得益于2021年的积极反馈,中国一汽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表示,2022年计划销售整车410万辆,同比增长17.1%;营业收入7700亿元,同比增长8.9%。
2022年,一汽计划市场占有率达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力争达到3.5%,自主品牌达到8%左右。这一目标无疑是又一重任,须在市场的浮沉变化中勇毅前行。
如果说一汽的目标积极昂扬、大步向前,东风集团的销量目标则是更大胆了一点。
基于对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判和本集团发展态势,东风集团董事会初步将2022年销量目标定为347.1万辆,相比2021年销量增长25%,其中乘用车销量目标定为289.4万辆,同比增长28%;商用车销量目标为57.7万辆,同比增长10%。
亿欧汽车了解到,2021年,东风公司销量327.5万辆,其中乘用车领域销售257.7万辆,以合资品牌为主,销量占比达79%,自主品牌销量为54.2万辆,同比增长32.2%。
可见,2021年的战绩,给了东风集团销量增长25%的底气。
长安汽车的销量目标暂未有定数,其需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后通过,方可公示。但在2021年,长安汽车业绩喜人。其集团年度累计销量超过230万辆,同比上涨14.8%,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突破175万辆,同比上涨16.7%。
新能源是长安汽车的重点发展板块之一。1月24日,长安新能源宣布完成近50亿元B轮融资,并计划2022年推出3款新车,代号分别为C385、A158、C673,并计划在2025年达成70万辆的销售目标。
亿欧汽车认为,除长安汽车外,一汽与东风在销量和业绩上仍过多倚重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但从三家车企在销量目标来看,其均处于乐观状态,不约而同地加大研发与投入,侧重于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必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打好地基,做好储备。
三家地方车企:上汽一马当先,广汽迎接挑战
在三家地方车企中,上汽、广汽、北汽成为了分踞在华东、华南、华北的主机厂势力,各自凭借自身能力在中国车市中搅动风云。
在2021年销量表现中,上汽集团虽有2.5%的小幅下滑,但依然稳坐中国车企销量第一的位置。2021年,上汽集团整车批发销量达546.4万辆。
其中上汽自主品牌销售285.7万辆,占总销量比重达52.3%,新能源汽车销量73.3万辆,同比增长128.9%,海外市场销售69.7万辆,同比增长78.9%。
向来依靠合资品牌的上汽集团,如今旗下自主品牌撑起了半边天,加之新能源与海外市场的破壁,助推其实现2025目标又近了一步。
上汽虽未公布2022年销量目标,但2025年的flag早已立下。
2025年,上汽计划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上汽整车销量的比重不低于32%,即2025年总销量目标不低于844万辆。
上汽的目标一举在中国车企中一马当先,颇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魄力。
与上汽的豪言相比,广汽集团则低调给出了一个2022年同比增长15%的销量目标。
与其他车企的高增速目标相比,广汽相对保守一些,但与广汽2021年的增速相比,实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2021年,广汽产销分别为211.9万辆和2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和4.7%。
眼看广汽的增速已然乏力,其需要扶持新业务与新产品,以撑起增速15%的目标。
2022年,北汽集团将重心放在了自主品牌身上,将冲击130万辆的自主品牌年销量目标,其中北汽新能源(含极狐品牌)目标销量为30万辆。
作为北汽集团押注新赛道的重点业务,若发挥得当,北汽新能源或将能为北汽集团拼来第二春。
亿欧汽车认为,在三家地方车企的新年目标中,自主品牌成为了核心词汇,是三者重点发展的目标业务,亦是支撑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崛起的关键。
快速发展的自主品牌,终将与合资品牌在市场上掰手腕,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家民营车企:长城、比亚迪竞相比“阔气”
吉利、长城和比亚迪是中国民营的三大代表车企,都曾在中国汽车工业贫瘠之时,投身造车事业,自创品牌走出了中国车企独立发展之路,也相继打造一系列属于中国自身的汽车产品。
2022年,吉利汽车将销量目标定为165万辆,与2021年的132.8万辆销量目标相比,增长目标为24.2%,同样是个有挑战的销量目标。
眼看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吉利也许有信心将新能源及出口业务培养为增速支柱。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汽车2021年总销量为10万辆,同比增长约47%,累计出口量达11.5万辆,同比增长约58%。在极氪等新能源汽车业务,及出口业务的加持下,吉利达成目标或许有望。
长城汽车放出销量的同时,也晒出了一份亮眼的业绩。
2021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1363.2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67.8亿元,同比增长26.5%,单车平均售价超过10.6万元,同比增长14.5%。
从以上数据可知,在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加速转型的路上,长城不仅走出了曾经的命悬一线,还活得越来越好,实现了逆势上扬与品牌向上。
2021年,长城汽车销售新车超128万辆,同比增长15.2%,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售13.7万辆,销量占比达10.7%,海外销售14.3万辆,同比增长103.7%,销售占比达11.1%。
亿欧汽车获悉,2022年,长城汽车不仅要加速推进旗下品牌新能源化,还要向海外市场进军,如WEY Coffee 01、坦克系列车型将在海外上市并交付。
在新能源汽车的春风下,比亚迪是乘风跑出的一匹黑马。
比亚迪乘用车2021年全系销售73万辆,同比增长75.4%,新能源车销售59.4万辆,同比增长231.6%。大幅的增速让比亚迪的新年目标格外有底气。
比亚迪近日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透露,2022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大约在110-120万辆之间,销量增长在80%-100%。
立下此目标的比亚迪,可谓是春风得意,而年底目标的达成,才是比亚迪志得意满之时。
亿欧汽车认为,在2021年,海外出口的增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出海趋势。
三家皆乘风而上,凭借自身独特的定位,2022年或将加速推动中国车企品牌走向海外,走到世界舞台。
三家新势力:立足当前,放手搏未来
在汽车发生百年变革之时,蔚来、小鹏、理想是毅然决然投身入局的三家造车新势力。
他们皆是汽车行业的门外之人,因看准该行业的变革良机,遂押注身家放手一搏,如今造车新势力“三秀”用些许成绩自证路线正确,不再是曾经不自量力的“三傻”了。
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再次印证了汽车行业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潜力。
蔚来在2021年交付新车9.1万台,同比增长109.1%,连续两年翻番。截至2022年1月底,蔚来累计交付17.7万台智能电动汽车。对于一家新兴车企而言,蔚来已经在市场中有了一席之地。
亿欧汽车了解到,2022年,蔚来将交付三款新车型;位于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的蔚来第二生产基地将于第三季度正式投产;全球范围内,产品与全体系服务将在德国、荷兰、瑞典、丹麦落地。
蔚来的打法很清晰,坚持全球化的路线,踩准智能电动汽车的东风,做一家全球性的汽车品牌。
这种具有文创气息的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打出了差异化,圈定了不同的受众群体。
在销量上,小鹏汽车不甘示弱,2021年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万台,为2020年的3.6倍。截至2021年底,小鹏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3万台。
据悉,2022年,小鹏汽车确保全年销量25万辆,冲击30万辆,这一目标好似放卫星,但在变化莫测的车市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与蔚来、小鹏汽车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不同,理想汽车仅凭借一款车型便稳坐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亿欧汽车了解到,理想ONE总计交付9万辆,同比2020年增长177.4%。
自交付以来,理想ONE累计交付量已达12.4万辆。据悉,理想汽车到2025目标销量是160万辆,仿佛有三年之内再造一个吉利的豪气。
亿欧汽车认为,三家造车新势力尚未走出生死线,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能够成功跃居汽车变革中的优胜选手,并非易事。
但在时代机遇之下,三家造车新势力在目标牵引下,坚守初心,顺势而为,放手搏未来,其成败在2025年定会有答案。
结语
在汽车工业的变革机遇下,中国车企行至2022年,更加敢想敢做,仿若高手过招,博弈自会张弛有度。
2022年,中国车企化身追光者,大胆定下销量目标,其背后是相信车市已经复苏,新能源大有可为,中国车企出海势不可挡。
今年的车企已可从容应对外部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探索出一套生存创新法则,以积极昂扬之姿,在中国车市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时机已然来临,乘势而上的中国车企,定将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