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分别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名,外籍院士12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971名,外籍院士总数111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选后汽车领域再添5位新院士,分别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克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教授;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郑津洋教授,以及作为外籍院士入选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院长;加拿大安大略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孙学良教授。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两院院士不仅是对从业者过往成就的表彰,同样也是时代脉搏的体现。此前汽车领域当选的两院院士主要专注于汽车底盘、车身、发动机、制造等传统细分领域,而新当选的院士则主要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电池领域。他们的研究和方向,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变革有着持续而关键性的影响:
李克强: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也是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概念,并持续推动其技术进步,致力于推广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克强教授,图片来源:WICV 2020
他长期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针对汽车智能化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主持研制“智能安全驾驶”、“智能集成驾驶”、“智能网联驾驶”三代系统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王云鹏:致力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环境与安全等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从空、地、信融合和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综合交通路网运行可靠性、车路智能协同与安全控制、空地协同交通应急指挥、智慧综合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安全保障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教授,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主持修订国家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2本。
郑津洋:氢能新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氢燃料动力电池与氢能运输储存方面有多项专利成果。比如,可避免氢气泄放损失的液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拖车供氢型加氢站压缩与储气系统优化配置方法等。
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郑津洋教授,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曾主持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美国交通运输部(DOT)课题等国家级课题20多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2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中国优秀专利奖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牵头制订中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范2部、国家标准9部,参与制订联合国全球技术规范1部、国际标准2部。
张亚勤: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60多项国际专利,5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多次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100计算机科学家,在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院长,图片来源:张亚勤个人微博
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已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近年来,他致力于移动应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以及智能云计算领域的创新研发,领导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Apollo全球理事会理事长,后又牵头筹建了“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并任院长,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
孙学良:加拿大燃料电池及纳米催化材料合成方面的知名学者,研究主要围绕新型材料的开发,以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系统中的应用。覆盖了从基础科学到纳米应用技术、再到新兴的清洁能源工程范畴,研究领域包括固态电池、二次液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重点从事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研究与应用。
加拿大安大略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孙学良教授,图片来源:深圳化学化工学会
承担大量国家级项目,同时与美国通用公司、加拿大巴拉德燃料电池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合作研究,近5年承担加拿大国家级课题18项、安大略省级课题3项,项目总经费超过600万加拿大元。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两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