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价 >

长城明年量产氢能源SUV 专家称推广仍需时日

2020-09-16 10:16:29来源:盖世汽车

长城宣布2021年实现氢能源SUV的量产。

9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长城旗下首款燃料电池车型将在2021年实现量产。该车型为SUV,目前已完成95kW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的搭载。据长城汽车方面介绍,2016年以来,长城控股集团已累计投入15.7亿元资金、同时面向乘用车、商用车市场,进行氢燃料电池的开发。

SUV,电池,氢燃料,长城,新能源汽车

财经网汽车就上述消息向长城汽车方面核实,对方表示该消息属实。

2016年,长城成立XEV项目组,正式对外宣称进军氢能源汽车研发领域。2019年,长城成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将氢能业务进行市场化独立运营。同年,长城宣布,将在2020年推出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样车装车,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推出小批量燃料电池车队,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

由此可见,长城宣布2021年量产首款氢能源SUV,是对原规划的提速。

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特点,氢能源汽车目前商用车有所应用,乘用车推广仍需时日。

国际竞争倒逼长城提速氢能源战略

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氢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道路还很长,常见的应用场景一般在商用车,例如大巴、物流车、卡车这种体积大、布局空间富余的车型。以长城在氢能源汽车的布局来看,该款车型更像是概念车,距量产尚有一段距离。

但从国际上来看,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日本、韩国的落地进展显著。

早在2013年,世界第一辆量产版氢燃料电池车ix35 FCV在现代汽车韩国蔚山工厂正式下线。数据显示,2020年1-6月,现代氢燃料电池车型NEXO销量大幅提升至2884辆。

氢能源汽车的推广,得益于韩国将氢能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韩国政府宣布,未来5年将在氢能源领域投资2.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人民币)。2019年,韩国政府发布“氢能经济振兴路线图”,计划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年产量达10万辆;到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日本也在2014年通过“能源基本计划”,确定将氢能视为未来二次能源的核心,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氢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将日本国内的加氢站从目前的100座扩建至900座。

在政府战略指引下,日本产业界也在积极推动氢能源技术的普及。2014年,丰田在日本推出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成为全球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氢燃料电池车。公开数据显示,丰田Mirai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破万。

与此同时,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投资和研发也逐步升温。除了在商用车领域发力的上汽,广汽也在今年7月份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 Fuel Cell,据广汽透露,该车将于今年内开始示范运行。

上汽抢跑国内氢能源商用车

9月13日,上汽集团发布“氢战略”,并推出了首款燃料电池MPV—上汽大通EUNIQ7。

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目前已推出商用化产品。2017年时,上汽大通推出了FCV80燃料电池轻型客车;2018年,申沃燃料电池客车开启商业化运营;2020年,上汽跃进燃料电池物流车、燃料电池专用车进入工信部目录。

2018年时,上汽集团还成立了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即捷氢科技)。今年8月,捷氢科技推出了新一代电池电堆产品—PROME M3H。该产品电堆功率为130kW,功率密度达3.8kW/L。PROME M3H已逐步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和轻中重型卡车等领域。

从上汽集团的规划来看,其现阶段氢燃料规划侧重点应是商用车领域。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下个十年,上汽集团将以EUNIQ7为起点,推动上汽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在重卡、轻卡、大巴等商用车产品的批量化应用,并适时推出全新的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

专家:产业化尚有距离

招银证券分析师白毅阳认为,由于氢燃料可以实现“零污染”、超常续航里程、加氢方便快捷等优势,从长期来看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

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已经达到续航里程的瓶颈,目前大部分车型的续航在500公里左右,想要突破700公里,从技术上来说难度较大。氢燃料电池作为另一种技术路线,有望突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瓶颈。

分析师任万付认为,氢能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已经成熟,但由于研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过高,且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在推广应用层面还存在较大难度。但从长远来看,氢燃料电池方案比现有的方案更具吸引力。

白毅阳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从相关配套方面,主要投入都集中在动力电池领域。而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无论是加氢站配套,还是该技术的安全验证,以及成本考量,尚需要一定时间。

但也有行业人士表示,长城汽车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进展颇大,虽然明年量产氢能源车型的计划看上去略显激进,但这也表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技术积累方面正在取得显著进步。即便明年实现量产车型的小规模投产,也是不小的胜利,随着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等越来越完善,率先推出量产车型的长城汽车,将会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